这一趟的旅程,说起来却更像一次冒险,一次前所未有的体验,一个发现和找到自己的历程,更是一种全方位的成熟以及成长。在学术交流和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收获颇丰,在国外的大学体验到和国内截然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模式,也在非本专业的课程学习中对全新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这对于我的学术水平的成长和学术见闻的拓宽无疑是有巨大帮助的。然而,对我来说感触更深的是在一个全新的文化环境下,所体验到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吃穿住行,还是人文风情,都是会让我珍藏一生的感触和回忆。
对于一个陌生校园方方面面的逐渐了解熟悉以及对完全不一样教学模式的体验适应是一个特别奇妙甚至有些“魔幻”的过程。记得在刚刚抵达的一周以后,学校为我们组织了一个名叫“campus tour”的活动,几位志愿者带领着我们一行十人参观并向我们介绍了整个校园,包括教学楼、图书馆以及各种体育设施和娱乐设施。一切在当时的我们看来都是那么的陌生,对于每栋建筑和每条路都完全不熟悉。六个月的交流临近尾声的时候,虽然不用看路牌不用问路就能找到的地方也就只有自己常常上课的几个教室和常去吃饭学习的某个角落。但是对于这个校园的印象和六个月之前已经是完全不一样了,最直观的感觉就是,我们总能想到做某些事情应该去什么地方,不论是适合一个人静静学习的图书馆小隔间,还是适合几个人一起进行小组讨论的学生大楼一楼大厅,亦或是哪间教室附近有方便加热午餐的微波炉和直饮水,甚至知道去哪能找到一张舒服的沙发容自己在两节课之间小憩片刻。此时对于这个地方的印象才逐渐从“这个学校”转变为“我们学校”。前几天路过行政楼门口,看见不知是一批刚刚到来交流学生团体还是一波考虑不久之后申请这所大学的高中生聚集在一起,准备进行校园参观,不禁使人回想到几个月前对于一切都还充满新奇的我们。毕竟我们对于这个学校甚至这个城市的第一印象还都是从当时做引导工作的志愿者口中得知的,经过了六个月的亲身体验,我们也有了自己的思考和感受。确实让人感慨时光飞逝。
我是一个极其乐于体验的人,记得三年之前第一次离开生活了18年的故乡来到北京求学,我新奇地感受着周遭的一切,我最常和他人说起的体会就是"来北京以后,我每天都经历也是最有趣最好玩的事情就是发现南北(地区)的差异。"因为北京是一个吸引着全中国的人的地方,它汇集了来自大江南北的一个个灵魂,它们各具特色,却也有着一样的梦想和野心。加拿大又何尝不是这样子的一个地方呢。它有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有我从未体验过的一切。而现在,这次的体验也接近了尾声。我坐在阿尔伯塔大学的图书馆里面,用着费了半天劲才下载的拼音中文输入法,想趁着五个月来的记忆还在脑袋里涌动的时候,把它全部全部,一字不差地都写下来,告诉自己经历了些什么,也告诉自己务必把它们永远地记在脑海里。
中国人对吃真的有一种无比特殊的情节,就像那句话说的一样,民以食为天。可能很多中国人来到异国他乡担心的第一件事情和遇见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吃饭问题。说到吃,世界上真的没有一个国家能比得上中国。中国人对吃的讲究,当人在他乡的时候,体现得尤为明显。从前被我们视为许久才能享受加餐、犒赏自己的汉堡包薯条这些洋快餐,在这里却成了在为数不多的选择中勉强比较能接受的一个。即使这样,日复一日几乎毫无变化的饮食也很快让人厌倦了。在外面的快餐店买的洋快餐虽然单调,但至少还可以填饱肚子。寄宿家庭里的伙食有时候真的有点“难以下咽”了。根据同行小伙伴们的描述,他们寄宿家庭的伙食常常是有上顿没下顿。有时候是因为分量不足,有时候是由于饮食习惯的差异,寄宿家庭提供的食物常常会让人一点儿胃口也没有。于是在历尽两周的折磨之后,我们在第二周的周末相约去了距离学校最近的一家中餐馆进行了所谓的“伙食改善”。这里的中餐馆大多是香港的移民开的,粤菜本该是中餐中比较清淡的一个菜系,但不知道是为了掩盖食材的不新鲜还是为了迎合外国人的口味,这里的很多中餐馆比廉价的中国大学食堂还要重油重盐,即使是所谓的“清炒”也要在肉菜上裹着重重的一层淀粉,再进行烹饪。别说是来自南方的我,就连很多生活在北方的同学也直呼叫油腻,一口菜一口饭,得喝两杯水才能缓得过来。虽然说得有些许夸张,但好像那句话说得一样,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我们被家乡菜养大的中国胃确实是太难被满足了。话虽如此,在吃完那半个月来的第一顿中餐之后,大家的身心实际上还是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的。尽管它是那么的不正宗,而且价格也是极其的不友好,一桌子的家常菜,价格足以让我们在国内享用山珍海味。因此,大家刚吃饱喝足后满心欢喜地许下的每两周一次聚餐的承诺最后也无疾而终了。但是对于家乡味道的相思该怎么缓解呢,就像网上看到的很多热门留学生博主一样,我们这些从小被宠溺到大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之徒也开始了自己的厨神修炼之路。一家可以买到几乎所有做中餐需要的食材调料的中国超市便成了我们下课之后最喜欢去的地方之一。走进超市,大家都兴奋地惊呼:价格真是实惠呢,卖的东西和中国的超市价格基本上一样,甚至有的还要便宜一点儿。买单时才知道,原来虽然是中国超市,可标价也是以加元为单位呢(汇率约为1:5)。于是花了接近25人民币买了国内五元一罐的辣椒酱的我们心满意足地回家了。从此往后,在聊天中分享自己的“杰作”便成了我们的日常。虽然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自己做饭,但是归功与发达的网络和各路厨房老手的悉心指教,大家做的东西还都是有模有样。毕竟只要带上了一点点中国元素的菜肴,都比我们吃不习惯的外国菜要好得太多太多了。自己准备早餐和自己烹饪后带到学校的午餐成了每天课余最大的慰藉。冬至和清明也吃上了汤圆和青团,最让人难忘的还是在除夕夜那一天大家聚在一起做饭过节,真的好像是在家里过年的感觉,新年这天的氛围和感受大概就是中国人奋斗一整年的动力和盼头了吧。
说完了吃,接下来讲一讲住,这一点是在我们前往加拿大之前就已经特别期待的,一个团里十个人,住在十个不同的寄宿家庭里。对于即将要朝夕相处半年的一个陌生的家庭,每个人的心里也都是充满了好奇和期待,甚至也带了些许的恐惧。大家在得知自己家庭地址的第一时间就互相分享,因为国内很难查到国外的地址,我们便“各显神通”,有的人拜托身在国外的亲戚朋友同学帮忙查找,有的人不惜花钱下载比较复杂的地图,就为了能看看自己到底住在哪里。经过一番查找,我们都弄清了自己的大概位置,甚至还在地图上将每个人的地址打上小圈圈,绘制成了一张“位置分布图”。我们零散地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可以说是东南西北中都有。有的人离学校远,有的要近一些。我们从寄宿家庭给我们寄来的一封封简短的自我介绍的邮件中对于他们的情况有了些许的了解。其中有两夫妇带着一个或多个孩子的传统家庭,也有独身的老人,甚至还有一对丧子的老夫妻。当大家都在一封封你来我往的邮件中与各自的住家逐渐加深了解的时候,我的住家却迟迟没有给我传来信息。因为我们并不知道对方的联系方式,所以只能耐心地等着他们给我发邮件,而我家的女主人好像患上了“拖延症”,整整比别的家庭迟了两周才联系我,因此也基本上没有更多的了解和沟通。一直等到我到了之后,才和他们有了进一步的熟悉。我的寄宿家庭是一个有着三个男孩子的五口之家,最大的15岁,最小的9岁。爸爸妈妈都是印度人,但是他们都是移民二代,因此不管是在英语的口音还是生活习惯上,基本上已经和加拿大本地人没有什么区别了。最让我庆幸的是,从小被来自印度的父母抚养长大的他们还是保留了一些印度的饮食习惯,这意味着我每周能吃到一次米饭,虽然是印度口味的饭,但是也是让我很欣慰了。他们家和大多数加拿大的家庭一样,住在一栋三层的别墅,既有车库也有后院。房子所在的社区在整个城市的最南边,再往南基本上就没有居民区了,虽然地理位置不是特别好,但是能住在这么一栋对于我们来说的“豪宅”里面,也是挺让人激动的。我住在他们家的地下室,整整一层的空间,平时几乎只有我以个人,有独立的卫生间和厨房,甚至还有游戏机和投影仪,可以说条件是特别好了。总体来说,我与的寄宿家庭相处还是特别和谐的,没有产生什么矛盾和不满,她们也邀请我以后如果还有机会来读书,继续住在他们家里,相信这对于他们来说不仅仅是客气的客套说辞,而也算是对我这几个月来表现的一种认可吧。
在"行"的这一方面,是特别能体现这国家的人文魅力地方。由于我们大家住的地方分布在整个城市的各个角落,距离位于市中心的学校还是不算近的,平均下来大家的车程普遍都在四十五分钟到一个小时左右。往往是需要倒一到两次的公交以及一次地铁。因此我们每天都有多时间是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度过的。这里公共交通的价格不低,一个月的月票折合成人民币在500元左右。是一张印着代表当地特色景物标志等要素的精美的票,用它既可以坐地铁,也可以坐公交。可是它既不是磁卡也没有芯片,而只是需要在上车的时候向司机出示一下,大多数司机会对你笑着点点头,打一声招呼,说一句谢谢。而坐地铁是不需要安检也不需要查票的,地铁站没有所谓的闸机或者检票机,所有人都可以自由出入。这也不代表地铁是免费坐的,你同样需要月票,只不过是列车员或者安全员会随机上车查票,五个多月以来我几乎每天都会坐地铁,到现在为止也就只碰到过一次查票。因此地铁是很多流浪汉和瘾君子常常出没的地方,到了晚上稍晚些的时候尤为可怕,虽然那些怪人仅仅只会在座位上或是低头瞌睡,或是发出一些怪声音,但是和他们在同一个车厢真的很难放心下来,我连耳机都不放心戴着,仿佛得时刻关注着他们的一举一动,生怕他们下一秒就做出什么奇怪的举动来。但是这里的公交车确实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公交车的主要目的是把人们从比较大的一些交通中转站送到比较密集的居民区中,因此一趟车需要尽可能多地覆盖居民区,这导致了公交车站很多很密集,一条不长线路上往往有30-40个公交车站,这对于居民来说当然是好事,这意味着居民出门可以走最少的路到达离自己最近的公交车站。然而这决定了这里的公交车并不会每一站都停下的特点。如果你在车站边等车,那么司机自然会停下来让你上车。但如果车上的乘客想要下车的话,就必须提前一站拉响车上的停车铃,这样司机才会在下一站停车。记得刚刚开始坐公交的时候,由于不知道应该在哪一站下车,更不知道应该什么时候拉铃,所以我往往是死盯着手机上的地图定位,来确定我现在到了哪一站,是不是应该去拉铃了。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对于公交车站的分布也就了然于心了。关于当地的公交车,我特别喜欢的一点便是,在每一位乘客下车的时候,都会在后门对着司机举手示意,并说一声“thank you.”,司机也会从倒车镜里示意,轻声说着“you’re welcome.”。在清晨和午夜的班车,这声问候往往也就变成了“good morning”和“good night”。最近的地铁站里有一则公益广告让我很是喜欢,是一位公交车司机正在工作的照片,边上的文字写的是“这是你的巴士,却是我的办公室,请带着尊重来乘车。”这则广告想必是呼吁大家给予公交车司机应得的关心和尊重,但我甚至觉得这是一则多余的公益广告,因为在这方面,市民们真的做得很好很好了。当然,公交也不是那么完美的,这里的公交车,大多数的线路车次并不多,需要半小时才有一班,因此人们并不能直接走到车站边上等车,往往需要先查一下时间表,来决定什么时候出门。公交车到每一站的时间都是很明确地写在时间表上的,而用手机查询也是特别方便的。只是,毕竟是在公路上走的车,交通状况难以预料,也就常常会发生公交车不准点的事情。特别是刚刚下了一整夜大雪的清晨,路上的积雪影响交通,需要一次性出动十几二十台扫雪车在前面开路,这时候的交通基本上就陷入了瘫痪,而公交车一次晚点十几分钟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想象一下在零下二三十度的寒风中等待十几分钟,这简直是一种折磨。有时候因为要转两次公交车,前一班晚点就会导致错过下一班车,一下子就要多等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因为公交车晚点而耽误上课的事情时有发生,所以我便养成了坐早一班公交车的习惯,宁可提早半个小时到,也不要被延误的公交拖了后腿。
在阿尔伯塔大学的学习生活,也是这次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语言班学习
在语言班学习期间,我们的课都是在上午,而我们住的位置距离语言学校,平均有四十五分钟的车程,这意味着我们每天早上最迟七点半就得出门坐车。埃德蒙顿由一条河分为南北两个部分,阿尔伯塔大学的主校区在南部,而语言学校在河的北边,每天早上坐车的时候,都会从河上经过,我们也见证了这条河由融化到结冰又融化的过程。一般这个时候的埃德蒙顿的天都还没有亮,我们每天在公交车上都能亲眼见证爱城太阳逐渐升起的过程。我们在爱城的公交上,看见过蓝紫色的天空逐渐变成粉红色的过程;我们也在爱城的公交上,看见过绯红的天空仿佛浓的化不开的调色盘,而后一道金光突然划破浓重的红色的瞬间;我们也在爱城的公交上,看见过暮色逐渐消散的平淡的日出。
爱城的日出并不总是浓墨重彩,我们也并不总是有那样的闲情逸致一直欣赏太阳逐渐升起的过程。
语言班是我们这个项目的一部分,我们在十一月初到阿尔伯塔大学一直到圣诞节放假的这段时间,我们大部分的学习生活都是在语言班的学习中度过的,在这里我们经历了对这个城市的陌生到熟悉,也交到了很多来自世界各地与我们一样不远万里来到这里求学的学生们。在语言班学习期间,我们每周都会有词汇、语法的定时测验,通常都是刚上课就直接进行考试,考试的成绩直接计入平时成绩,我们都不敢怠慢。所以在爱城的公交上,我们经常争分夺秒地背着当天要测试的词汇或是复习着当天要测试的语法。我们与要上班上学的人们相伴,我们被沿途的风景惊艳、温暖,我们从上学的时间里抢夺可以拿到的分数。
语言班每天的上课时间虽然只有半天,但是并不轻松,老师每天都会布置2-3小时左右的作业,作业内容涉及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并且通常与第二天的上课内容或是测试内容直接挂钩,也与平时成绩挂钩。因此,测试和交作业俨然成为了我们早起上语言班的一大动力来源。
(二)主校区学习
结束了两个月的语言班生活之后,我们就来到了主校区学习。
主校区的学习生活比起语言班来说,虽然没有了每周的随堂测试,可是也并不轻松。我想原因主要来自两方面。第一,主校区的老师说话的语速相比语言班的老师来说,会更快一些,甚至有些老师还会有不同的口音。这对于我们来说,无疑又是一个挑战自我和逐渐适应的过程。第二,主校区的课程相对于语言班单纯的语言课程来说,难度更高,专业性更强,有很多专业名词可能是我们闻所未闻的,我们虽然不用应付随堂考试,但是我们必须做好预习复习工作才能勉强跟上一点。
与语言班不可以用任何电子产品比起来,主校区的学习生活则大大依赖着各种电子设备,尤其是电脑,老师提供的ppt一般只有一个大纲,对于名词的定义,概念的解释,相关的举例,通常都由老师上课时口述完成。因此上课时,键盘的敲击声不绝于耳。
与北体的学习生活类似的是,阿大的课程也要求有小组活动和课堂展示部分,这对我们来说,无疑又是一个考验。
(三)eclass系统
在阿尔伯塔大学访问学习期间,我对这个系统印象深刻。
这是阿大的一个网上学习系统。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材料交换都通过这个系统完成。首页的界面非常简洁,根据所选课程的不同,每个人首页出现的课程也不同。通过这个页面,学生可以很及时地了解到自己所选课程的通知和进度。老师会通过eclass布置作业、上传上课需要用到的ppt。分组名单、考试时间等与课程有关的所有信息,均通过eclass通知学生。而学生也可以在自己的eclass上看到跟这门课程有关的所有信息,除此之外,eclass系统还与学校的图书馆、google calendar、google drive等相连,为学生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杨霆桢 李梓佳/图
杨霆桢 李梓佳/文